中國經濟的轉型須重視
發布于:2011/8/23 來源:m.cdn87.com 點擊次數:
上海物流公司中國以城市化為基礎的內需主導型增長具有可持續性,中國經濟將保持15年左右,平均每年9%以上的增長。
關于內需增長,可能大家會比較關注是消費性的內需增長還是投資性的內需增長?我個人覺得這個事情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內需增長是怎樣的一個內生動力?這個內生的動力是否可以持續?我個人的判斷,是可以持續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中國的城市化。
中國的城市化明顯的滯后于中國的工業化,
上海到麗江貨運更滯后于中國的國民經濟增長,大約滯后于國際標準的水平20-30個百分點。
這等于說,過去我們在中國經濟中留下了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坑,這本來是一件壞事情,說明我們在經濟發展中沒有注意平衡,但在今天,外需動力下行,特別是發達市場中長期仍不太看好時,中國居然有著一個可以挖掘內需潛力的大坑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中國依靠填挖城市化的大坑,足以讓中國經濟保持內生性、可持續的中長期的增長。
我還特別注意到,“十二五”規劃將讓很多進城農民也可以享受到保障房,如此農民進城的成本,將大大下降,這會帶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并足以驅動中國經濟在目前全球經濟還不太確定的情況下走向一個比較確定的城市化-內需主導的增長。近兩年來種種的跡象都顯示中國正在走向這樣一個城市化為基礎的內需主導型增長,包括高鐵的修建、基礎設施的改善、一些地方戶籍制度的取消、“十二五”規劃中對保障房建設的重視等等,都在激發這樣一輪新型的增長。因此,關鍵其實并不在于很快的轉向消費性的內需增長,還是依然維持在投資性的內需增長,關鍵是這種內生的動力是否能夠持續,而城市化為基礎的內需性增長是完全可以持續的。
制造業是供應外需,但伴隨中國經濟向內需轉型,
上海到麗江物流產業形態會發生變化,中國的產業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一個轉型。現在很多的制造業企業逐漸地出現一些問題,即便銷售額很高,利潤也不是很高,所以制造業企業紛紛開始轉向資產經濟,特別是房地產投資。所以,中國經濟其實已經在快速轉型。同時,伴隨著城市化-內需增長的轉型,我個人想指出的第三個判斷就是,中國制造經濟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資產經濟目前正當其時,未來將會走向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時代。這里面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預計,未來中國進一步轉向是現代服務經濟,以及創新經濟或者叫知識經濟,圍繞著創業板,資本市場已經產生這樣的新的經濟導向。